

本次講座是來自一位曾在荷蘭擔任都市更新說客的青年建築師,為我們分享他在荷蘭工作的第一手經驗與深刻反思。
講座內容將涵蓋荷蘭都市更新的實際案例與政策背景,比較荷蘭與臺灣在都市更新方面的異同,並探討如何在複雜的利益格局中找到平衡點。通過這次講座,你將深入了解說客在政策推動中的角色與挑戰,並獲得寶貴的實踐建議。
透過采和建築師的個人經歷,深度揭露了荷蘭都市再生的歷程,為我們呈現都市發展的新視角。
關於「占屋族」的探討引人深思,這種現象不僅揭示了居住權做為基礎人權的核心本質與價值展現,更可窺見荷蘭租賃制度的優勢;與台灣普遍的土地/房產作為私有財的觀念形成強烈而鮮明的對比;荷蘭社會住宅系統重視居住本身,而非擁有房產,這促使我們重新檢視並深思房地產在社會中的價值定位與核心意義。
講座中更提及荷蘭住宅發展的變革與進程,諸如其國家住宅法案於1901年推動的大規模社會住宅開發,這不僅是由政府主導,且在其中具有強調公共利益與實踐居住權的深遠價值。
都市再生的背後,其實反映了深刻的社會價值轉變。
如此不同於台灣的都市發展歷程,促使我們不斷思辨:都市更新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,還涉及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轉型,是除「房」以外更包含「人」的一種流動。
由荷蘭社會對於都市更新的價值觀與認知,采和建築師在講座尾聲進一步探討了如何在多元化社會中,平衡各方利益以達成共識的經驗談與關鍵,這正是都市再生不可或缺必要借鏡的關鍵要素。
講座讓我們不僅對都市更新有更多元的認識,了解到其不僅僅是建築設計的演變,更多的是一種社會革新的運動、一種創造共融的再造。
都市發展應以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方式重新思考,這樣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,這也是采和建築師在這場講座中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啟發。
2024.08.30/內江的人-講座
No responses yet